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与进课堂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但不少学校在实践中,遇到了缺师资、缺教材,碎片化、不系统,重知识、轻兴趣,课时紧、难安排,家校分、衔接难等问题。

可以说,之前媒体报道的京剧进校园成为形式主义,国学进校园遇冷等新闻,均表明传统文化进校园面临诸多现实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应试思维作祟、缺乏优秀师资等。笔者以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不能玩虚的,要在“实”字上下功夫。

要确保学生参与的普惠性。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学生的感悟和体会最重要。所以在开展文化活动方面,要实行普惠性教育的原则,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活动中来,而不能成为少数特长生的专利,虽然他们的表演竞赛有看点,能获奖,但受众面太窄,应该让更多学生享有锻炼成长的机会。

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性。目前,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内容只局限于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文言文等。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也往往是朗诵三字经、弟子规之类。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所以,必须加以创新。比如,除了古诗词,还可以增加孝道礼仪、家规家训等内容,在形式上,可以模仿《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组织班级竞赛。最近,笔者把《经典咏流传》节目引入课堂,带领学生演唱经典,效果很好。

要力求活动开展的持续性。传统文化进校园应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部分,绝不能异化为一种肤浅功利的面子工程,组织开展一两次大型传统文化活动还不够,应该由办好活动走向办好课程,利用好课堂这个载体,持之以恒地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引导。同时,也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仅停留在书本上、课堂内、学校中,要让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中感受文化精髓,在“知行合一”中收获真正的成长。

总之,传统文化进校园意义深远,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要开展全面、系统、可持续的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确保这一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真正富有成效,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谢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