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忠竹刻《薄地阳文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臂搁》

竹,在人们心中是高雅、纯洁、有气节的精神文化象征。古往今来,人们习惯用“人生贵有胸中竹”来形容自信、有涵养的谦谦君子。竹对中国文人雅士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他们赏竹、吟竹、用竹,以竹为榻,以竹为笔,以竹为友,以竹自喻,东坡居士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节有凌云傲骨,竹根则质朴无华。竹根埋于土里,如同自然著就的天书,待人循其形质,条分缕析。南方为产竹盛地,历代竹雕大师多出于江南,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嘉定”与“金陵”两大流派。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朱鹤将书画艺术融入竹刻,开创了以深刻透雕为主要技法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嘉定派竹刻。”嘉定竹刻博物馆的导言这样描述“嘉定派”竹刻起源,并称赞嘉定派在最为兴盛的清代康熙至乾隆年间,竹艺人作品达到了“及物之体、尽物之神、得物之趣”的境界。优秀的嘉定竹刻创作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精通诗、书、画,具有全面而深厚的文艺素养;二是心胸洒脱,高蹈出尘,不染世间俗气。许多文人学士也加入到嘉定竹刻的创作中来,如清代的金石家瞿中溶、画家程庭鹭等,从而为嘉定竹刻濡染出不同于职业竹艺人的别样风致。时至今日,嘉定竹刻的创作群体早已超越江南一隅,而优秀的传承者在深入研习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开始表达自己对竹刻的理解、对艺术的体认、对时空的感悟。

生于上海嘉定的张伟忠专事竹刻研究及创作长达30年,他的《圆雕如意》取妙吉祥之意,源自佛门法器。如意既是一种传统器物样式,也是一种本体心性状态,外求形,内取意。竹如意,人如意,竹人如意,人人如意;人如竹,竹如人,个个如意,节节如意。在另一件作品《薄地阳文青青翠竹尽是法身臂搁》中,张伟忠以十八罗汉之禅杖罗汉为题材,人间百态化作罗汉相。充分尊重和发挥竹材固有的审美特性,因物赋形,因形造境,注重线与面的内在关系以及空间的相互渗透。人物边缘的处理虚实相生,隐约空灵。


责任编辑:谢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