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大家好!

在央视《星光大道》等节目上大放异彩的“大衣哥”朱之文,并未因为走红而喜悦,他最近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烦恼。大批直播大衣哥生活的人蜂拥而至,其中不乏朱之文的邻居,他们放下锄头,离开田地,拿起手机,聚集到朱家的院子里,将镜头对准“网红”,据说拍他一个月能挣到过去一年种田的钱。受党报评论君邀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2-3.jpg

蹭着大衣哥这样名人的热度,借各类短视频的“光”,不少人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赞成的人认为每个人都有利用网络直播等新鲜事物的权利,他们用镜头“向外界传递了本色的乡村生活”;但不少人也表达了担忧:随时随地把镜头对准他人,是否意味着侵犯?通过消费别人让自己获利,这种盈利模式是否可取?

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媒体平台逐渐成为信息分发的重要渠道,人们传播和利用信息的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动动手指就能表达,并在信息的生产流通中产生价值,将注意力转化为利益。然而,这样的变化也是双刃剑。如果用错了劲,或者用错了方向,不仅影响线上的生态,也会波及到线下的生活。

2-2.jpg

和“大衣哥”朱之文一样,“流浪大师”沈巍前不久同样被直播紧盯。从全国各地赶来围观拍摄的人把他重重围住,有的直播他的一颦一笑,有的则以大师私生子、师娘等身份尽情表演,搅了清梦不说,生活也被完全打乱。从大衣哥到流浪大师,他们的私人领域因为网络成了众人瞩目的公共焦点。如果说因为直播而走红算是一种收获的话,卧榻之侧多了很多双“眼睛”,自己的一举一动在屏幕那头被人评头论足,则无疑令人更感惊心。为了留住些许私人空间,流浪大师逃离了他栖居多年的小区,但对于大衣哥来说,搬离这片哺育自己的家园,并不容易。

“你没有经过我的允许,凭什么让我出现在你的直播视频里”,这首先是一个法律问题。隐私权的范围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未经本人允许,窥视他人生活,披露他人隐私,都属于违法行为。我们承认,在互联网时代,网络直播追求流量变现,以关注度和影响力换取现金收益已成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但网络越开放,网速越迅捷,平台越多样,越要将尊重他人享有的私人信息秘密和私人生活安宁摆到重要位置。说到底,网络直播的门槛降低了,但底线不能降低。无论是私密空间中的他者,还是公共空间中不想入镜的路人,都理应多一份尊重,多一份理解。镜头不过界,生活才不会出圈。

2-4.jpg

这也是一个网络生态的问题。当网络直播迅速兴起,催生出内容营销的热潮。什么样的内容能吸引流量?陌生的风土人情,独特的生活方式,有趣的生活场景,令人惊诧的“黑科技”……不一而足。但热潮涌动,却也难免泥沙俱下。有人把镜头对准个人隐私,还有人在直播中打擦边球、以骗取打赏为唯一目的。凡此种种,都让本可以产生正能量的直播,在流量变现的驱动下变成了灰色乃至黑色地带。形成风清气朗的网络生态,还得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才行。

再换个角度看,直播改变的,也是一种社会文化。有学者曾从社会文化建构的角度分析网络直播,认为这本质上是一种大众文化现象,直播的“野蛮生长”和近年来泛娱乐化的社会风气大行其道有关。“全民娱乐”的文化心态,使得娱乐业成为当下的“风口”,由此助长了广大网民投入娱乐业“淘金”的心理。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网络直播的乱象背后,是当前大众文化的引导和建构出了问题。研究消费社会的哲学家鲍德里亚认为,对媒介文化或大众文化的“需要”,是在社会生活中制造出来的。无论是内容的供给侧还是需求侧,或许都该对此深长思之。

2-5.jpg

回到这个被大衣哥带火的“明星村”,网络直播在村中悄然生根,“镜头”客观上为村民增收开辟了新路。放眼看去,放下锄头、拿起手机,已成为不少中国农民的生活习惯。但拿起手机,不是把镜头对准他人的深宅内院,而更应该让原汁原味的乡土生活、绿色健康的农特产品成为“网红”;放下锄头,不是丢掉锄头,美好生活终归不是流量创造的,要幸福还是要踏踏实实的劳作、奋斗,不该因为直播而脱离生活的常态、忘记了自己的本分。

这正是:直播记录生活,唯恐“镜头入侵”。莫因流量变现,迷失自我本心。

(文 |韩鑫)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