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周家渡干休所老兵们关心下一代成长、帮困助学的事迹,在当地已传为美谈。19年来,老兵们主动与周家渡街道党工委、妇联联系,选择了贫困学生作为资助对象,并与之建立长期资助关系,开展忘年交帮困助学的活动。

今年八一建军节来临前,老兵们又一次开展“忘年交帮困助学”献爱心活动,共募集爱心款5.6万元。78岁老兵张福娣因患重病住在医院里,大家劝他,今年你不要捐了。但他坚持拿出早已准备好的200元钱,郑重地交给了前来看望他的老兵,他说:“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对于周家渡干休所老兵们来说,这样的帮困助学献爱心活动已经开展了19年。

“关心下一代,就是关心国家的未来、关心民族的希望。”所长施惠彬说。19年来,干休所老兵们坚持开展忘年交帮困助学的活动,累计捐款60余万元,先后资助30多位家庭贫困的孩子读书。周家渡干休所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尊师重教先进集体、上海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干休所的周文同志被评为民政部全国先进休养员、新区“十大慈善之星”称号,俞宁荣同志被评为上海市“老有所为十佳楷模”。

建立忘年交帮困助学小队

早在1996年,干休所老兵们建立了“夕照红宣传队”,经常开展红色传统教育,老兵们与上南中学的一些困难学生结对帮困。

1999年,在老兵们的倡议下,干休所成立了“忘年交帮困助学”领导小组,决定将帮困助学活动作为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干休所和周家渡街道党工委、妇联联手,研究确定帮困助学对象。经过调查摸底和分析,筛选出困难家庭的学生开展助学活动,考虑到助学的持续性和系统性,计划帮教时间从该对象加入忘年交小组起至大学毕业结束,时间间隔最长的在10年以上。

这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育人工程,街道、干休所、学校、居委和家庭等形成合力,共同关心下一代。实践证明,有了帮困助学领导机制,不仅有利于沟通协调,而且能更有效地凝聚各方爱心善心,调集各方资源力量,使帮困助学活动长期稳固进行。

1999年8月,在干休所的“八一”建军节纪念大会上,第一批“忘年交帮困助学”雏鹰小队正式成立。不仅选出了队长、授予了队旗、还颁布了小队守则。根据自愿和负责的原则,干休所安排了16名老同志与第一批的14名忘年交小队成员结对签订协议。除了一对一的关心帮助外,制定了每年的学习计划和相关制度,如夏令营和冬令营学习、参观展览馆、过集体生日、对学生进行奖励等一系列活动内容。从此,孩子们多了一个家,老兵们多了一群牵挂的孩子。

今生难忘周奶奶

84岁周文是一位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后成了周家渡干休所的一位老兵。

1999年8月的一天,周文在《解放日报》上看到一则需要帮困助学的消息,安徽无为县一位名叫吴海萍(这是化名,真名:钟海燕)的女孩,考上了一所公安大学,因为父母身患重病,家里陷入贫困,只能靠外公外婆生活的她面临失学的困境。

周文决定帮助这位困难学生。她马上与相关人员取得了联系,然后赶到市区汉口路上的《解放日报》报社进行结对签约,每年资助吴海萍2000元学费直至大学毕业。平时,周奶奶还通过写信、电话等方式关心小吴,鼓励她“安心用功读书,有什么困难就告诉我。”

“敬爱的周奶奶,您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伸出了温暖的大手,帮我这个山村姑娘圆了梦,更教会我如何做人。”小吴终于读完了大学,毕业后分配在交警总队工作。当她第一次穿上崭新的警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周奶奶,她特地来到周家渡干休所,向一直对她关怀备至周奶奶敬了一个军礼,拥抱道谢。小吴如今在松江交警大队工作,直到现在她还与周奶奶保持着联系。

在资助小吴的同时,周文又把另外3名孩子作为资助对象。

她不仅资助孩子们的学费,平时还为孩子们购买学习用品和衣物、牛奶、鸡蛋等,逢年过节还邀请孩子们到自己家里做客,亲自为他们张罗一桌丰盛的饭菜。

来自江苏丹阳的钱皓明(化名,真名周皓鹏),父亲是残疾人,在乡下种田。他从小跟着奶奶来到周家渡临沂新村,奶奶靠摆地摊抚养小周。根据干休所的安排,还在读小学的小钱成为周文帮困助学的对象。

小钱家境困难,周文不仅资助学费,还经常在生活、学习方面提供帮助。看到小钱正在生长发育阶段,需要补充营养,周文就经常买了鸡蛋、鱼、肉等送到小钱家里,还给小钱订了牛奶。为了方便联系沟通,周文特地花了2000余元(初装费)为小钱家安装了电话,日常电话费也由周文付。她经常通过电话和小钱与其奶奶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教育鼓励孩子好好读书。后来小钱上中学了,上学的路比较远,周文又给他买了一辆自行车。奶奶对小钱说:“你可以把我忘记,但绝不能忘记周奶奶。”

在周奶奶的帮助下,小钱读完了大学。周奶奶说:“如今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长得一表人才,前年结婚了。”小钱没有忘记奶奶的话,每年都要来看望周奶奶。不久前,小钱和妻子一起来看望周奶奶。看到小钱有出息了,周文心里感到很欣慰。

为了孩子健康成长

青少年是人生成长中的一个关键阶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显得至关重要。老兵们不光捐资助学,更注重从思想上、精神上激励学生。他们感到,帮助贫困学生走出困境,需要经济援助,更需要精神帮助。经济援助只能管一阵子,而思想帮助能管一辈子。因此,他们注重把思想教育融入捐资助学之中,经常给孩子们将革命传统,讲理想道德,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用红色正能量影响和造就下一代。

干休所每年都会安排“忘年交小队”成员开展冬令营、夏令营活动,活动内容有听讲公益讲座、参观纪念馆、凭吊革命先烈、听老兵讲红色革命故事、读书交流会等,通过内容丰富的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每当寒暑假期间,干休所组织孩子们参观浦东展览馆、高科技园区、杭州湾大桥等,感受改革开放建设成就。

一位小学生说:“爷爷奶奶带我们走出去接触社会,看祖国建设崭新景象,使我们增长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开拓了视野。”

“忘年交小队”孩子因为单亲或家庭困难,从小缺少家庭温暖,承受着别的孩子没有的压力,致使他们有的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有的内心比较敏感脆弱,有的甚至厌学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

老兵们总是用实际行动倾注爱心,温暖孩子们的心灵,通过对居委、学校和家庭多次走访,不厌其烦地与其谈心、交流、沟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第二批忘年交小队负责人、军休干部戴家世和曹惠芳经常与孩子们交流谈心,对于个别比较内向的孩子更是不厌其烦地沟通教育。三年前盛夏的一天,一名叫雯雯的女孩因为与家长发生矛盾而离家出走。当时家长情绪比较激动,表示再也不会管也不会去找了。

戴家世和曹惠芳得知这一消息,立即赶到雯雯家里,一边做思想工作稳定家长的情绪,同时打电话联系雯雯。可雯雯的手机停机了,在无法联系的情况下,老戴意识到小女孩手机可能没钱了。于是给雯雯的手机号充了100元钱。手机通了,那一头传来了女孩的哭声:“我在外面,我不愿意回家。爷爷奶奶你们不要管我了”。说完电话就被挂断了,再打就一直不接。

在戴家世和曹惠芳接连打了二三十个电话之后,雯雯还是接听了。“你在哪里啊?”“我在周浦同学家”,她终于说出了自己的地址。当时,雯雯离家出走已经五天了,经干休所领导商量后,决定把雯雯找回来。

那是一个盛夏的中午,老兵们冒着40多度的高温,驱车来到周浦镇,找到雯雯说的地方,但却扑了个空。再次与她联系,她又报了一个地址,按地址寻找过去还是不对。老兵们反复找了4个小区,但还是没有结果。看来,女孩是铁了心不愿意回家了。

高温下奔波了2个多小时,老兵们全身上下都已经湿透,可他们没有放弃,在路边树荫下继续商量着下一步计划。喘口气后,他们轮流和女孩打电话,不断地温暖的话语逐渐抚平她心灵的创伤。又经过2个多小时的沟通,女孩终于自己走出了同学家,来到了老兵们的身边。

当老兵们护送女孩回家后,他们又给女孩的父亲做工作,要求家长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粗暴。女孩的父亲表示,以后保证不再打骂孩子。雯雯也表示今后要听爸爸的话。看到一家人和好如初,老兵们才放心地离开。走出雯雯的家,已是晚上八点左右了。虽然累,但老兵们的心里踏实了。

为确保“忘年交帮困助学”活动能持久开展下去,干休所专门建立了帮困助学基金,包揽了孩子们所有的学杂费和部分学生的困难生活费以及对品学兼优孩子的奖励费。自1999年起,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期间,老兵们都会开展“团结互助献爱心、帮困助学送温暖”活动。19年来,已累计捐款60余万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9年结对的第一批忘年交雏鹰小队的14名学生,到2012年已全部完成大学(专)学业,并分别走上了公安、银行、医院、部队等工作岗位,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2008年结对的第二批“忘年交”自强小队的13名学生,目前有8人进入大专院校深造,另有5人先后获得语文、数学、绘画、朗诵等比赛的全校一、二、三等奖。老兵们的帮困助学活动将一直到这些孩子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

2018年,作为进一步深化区域化党建共建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周家渡干休所在周家渡街道党工委的关心支持下,通过党建共建的形式与清流中学党支部结对。6月15日,第三批“忘年交”圆梦小队建立,老兵们将对清流中学的15位学生实施帮困助学,从而将帮困助学献爱心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反哺百姓、反馈社会,深入推动军休奉献社会、爱心圆梦公益助学活动。这不仅是“忘年交帮困助学”工程的新里程,更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突破。

周家渡干休所老兵帮困助学的故事还在继续。(杨锡权、李婷婷)

责任编辑:张亚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