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点50分,Z66次列车披着点点星光,从南昌站缓缓出发,作为列车长的曾颖开始一节节巡视车厢……23点50分,曾颖甩了甩头,抛开困意,再次巡视列车。此时列车中的旅客都已熟睡,发现被子被踢开,曾颖会仔细轻柔地帮旅客盖好。

1449公里,11个小时48分钟,每半小时巡视一次车厢,这是曾颖和其带领的乘务员班组无数个夜晚的日常。责任和耐心,是22年铁路工作对曾颖的馈赠,亦是曾颖对铁路的奉献,更是她家族四代“铁路人”的坚守与传承。

“1997年京九线开通,铁路需要招一批工作人员,父亲觉得是难得的机会,便把姐姐和我送进了铁路系统。”曾颖回忆,那时她不过十八岁,高中毕业,学习成绩不错,梦想着能够上大学,以后做都市白领。但在铁路工作了几十年的父亲曾祥财认为,铁路工作稳定,机会难得。曾颖就这样被父亲“半强制”地送上了火车,接过了父辈手中的接力棒。

“那时经常看到别的孩子上学放学,就偷偷流眼泪。”尽管心有不甘和埋怨,但曾颖心中对铁路工作并不讨厌。事实上,曾颖和铁路早有渊源。“我太爷爷、爷爷、父亲、叔叔和姑姑们都是铁路职工,几代人有十几口人都从事铁路工作。小时候我家房子就在铁轨边,推开门就是车站站台,每天都能看到火车。”

在铁路世家长大的曾颖,对很多发生在父辈们身上的铁路故事耳熟能详。“爷爷那时每天要巡视8公里线路,挂在树杈上的饭盒里,干完活回来总是爬满蚂蚁,得一只只挑拣出来。1983年的7月,同在养路工区工作的父亲和叔叔接到命令,南浔线路段涂家埠至杨家岭区间路基被连日暴雨冲垮,情况危急,他俩和爷爷分布在不同的作业点,一干就是20多天。”

七月的天气特别炎热,洪水过后迎来的就是高温,很多职工都因为中暑相继倒下。大家都随身携带十滴水,感到不适就赶紧喝。“不能在抢险最需要人的时候倒下去。”曾祥财的这句话,被曾颖深深记在了脑海。

刚到铁路上工作的头两年,曾颖至今回忆起来仍直呼“难熬”。

那时火车都是绿皮车,没有空调,夏天像火炉,冬天随着火车一路北上,车厢里也越来越冷。“我们要在火车上烧暖炉取暖,乘务员要负责一路加煤和清理煤灰,虽然戴着手套,但手上的掌纹里仍然都是煤灰,一双手黑黢黢的洗不干净,得拿刷子刷。”

尽管艰苦,但曾颖咬牙坚持了下来,而她觉得最难熬的还是逢年过节,因为没法和家人吃顿团圆饭。

随着在铁路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她似乎也越来越能理解父辈。“刚开始一两年会有些情绪,但后来习惯了就还好,铁路也教会了我很多。”

2008年和2010年,姐姐曾丽华和曾颖先后晋升为Z68车次和Z66车次的列车长,她们也被称为进京列车上的“姐妹花”。

“现在心中仍然有一点点遗憾,当初如果自己继续读书,那就是另外一种人生,但也仅仅是遗憾,每个人的人生都会有遗憾。”曾颖坦言,现在的她已经坦然,火车已然成了她的第二个家。

如今,列车长曾颖带领着一个13名乘务员的班组,其中绝大部分都是“95后”“00”后。从2007年组建至今,12年间人员更替,但耐心、细心、专业的服务精神一直在班组传承。“我也经常会把父辈们的铁路故事讲给她们听,告诉她们要有责任心和耐心。”

当记者问及以后是否会让自己的孩子继续从事铁路工作时,曾颖说:“我会优先尊重他的兴趣爱好,让他做自己想做、喜欢做的事。”而儿子喜欢的恰好是火车,经常说自己的梦想是开火车,每每听到这个,曾颖心里暗暗地开心。


责任编辑:周思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