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国家工信部向厦门安普利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发了一封感谢信,感谢其在保障全国各地区疫情防控医疗装备供应的贡献。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安普利人大“疫”当前的责任担当,更是董事长魏超在大型医疗器械领域二十五年不懈的坚守。


图片由厦门市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提供


弃医从商,走上另一条赛道


上世纪九十年代,魏超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读博,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外科学家汤钊猷,毕业后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任外科医生。放在今天,这一连串名头依旧耀眼,但魏超很少主动提及。创业至今,魏超的言行一直延续他从医时的那份细致严谨、不露锋芒。


近代鲁迅弃医从文,因为他认为精神上的病更难治,于是把手术刀换成笔杆子,向时代呐喊。毕业后从医几年,魏超对医学的认知也逐渐发生改变,“我们在学校图书馆苦读典籍、在科室彻夜诊疗,为了提高专业水平,想尽办法多认识、多了解一些病例,但有些问题不是医生自己努力就能解决,比如当时我们就面临很现实的情况:国内的医疗器械落后于发达国家几十年,诊断辅助仪器受制于人。”


客观现实差距让魏超产生巨大的无力感,1998年,他也决定弃医从商。但他没有完全离开医疗领域,而是选择另外一条赛道——研发大型医疗检测设备。当时国内大部分医院使用的大型医疗检测设备依赖进口,国外产品在我国医疗设备市场形成垄断。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夺回国产医疗检测设备在市场上的主动权,魏超决定下海一试。


首台自主研发设备打破国外垄断


研发创新,听起来很酷,做起来很苦。大型医疗设备研发周期长、投入高,一台机器所需要的材料、器件达数千个,再把这些器件组装、调试,一遍又一遍地实验,其工程量可想而知。


魏超一开始花积蓄,到后来依靠小产品的销售收入来维持大设备研发投入。按理说,企业经营的目标就是利润做大化,小产品已经实现盈利,而大设备前景不明且投入巨大,两者对比起来,孰好孰坏,不言自明。但魏超始终记得自己创业的初心,是为了解决国产大型医疗检测设备被掣肘的问题。


2005年,安普利第一台基因诊断大型仪器取得证书,其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与世界同步。这一步,国外走了几十年,魏超是赶学比超跑了七年。


有了第一台设备,第二台、第三台……相继问世。研发过程如同升级打怪,困难也是层层叠加。随着设备升级更新,新的问题陆续出现。大型检测一体机的零部件都是精密制造,对材料的要求极高,而国内精密制造基础薄弱,很多配件不得不从国外采购。


此情此景,让魏超仿佛又回到最初的困境。但人生不就是关关难过关关过吗?他索性自己投建精密配件生产流水线,一次性解决上游供应问题。目前安普利的大型医疗检测设备已经成为国内医院主流机型,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公司生产的配件不仅能满足企业自身生产需求,还能供给其他生产高精密仪器的企业。这位严谨的医疗工作者难得会在媒体面前骄傲地说出:“当时我定下的目标是避免同类型产品被国外垄断,现在已经实现了。”


科技助力打赢疫情防控仗


如果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安普利还在厦门海沧生物医药港不露圭角。公司位于海沧生物医药港的生产基地没有气派精致的门面,一道铁门横亘在路人与企业之间,除了三万平米的场地看起来还大气点,其余皆朴素得让人无窥探的欲望。殊不知,门外一片岁月静好,厂内已是日新月异。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与日俱增。当时大多数医院采用人工筛查,在不断增加的病例数据面前,检测人员的力量日渐单薄。安普利多年的投入和坚持也在此危难之际迎来练兵。疫情爆发之初,安普利推出了公司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核酸提纯及荧光PCR分析系统,这套检测设备安全性高、防止交叉感染,每天能完成1000人份检测,代替10-20个人工做初筛检测。这套设备体积不大,只需要占用一间防护实验室就能检测,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大医院才有条件安装,一些县区的医院也能用上,有利于缓解疫情防控初检压力。


但这远远不够,随着全国各地疫情防控工作需求增大,核酸检测样本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涌入厦门生物医药港,涌入安普利,原有生产力很快无法满足生产需求。安普利原本紧张的研发进度又上紧了发条。


2022年,安普利响应国家疫情防控要求,增资5000万元在原有2栋厂房和综合大楼上分别增建一层轻钢结构,总建筑面积增加至35412.18平方米,对生产设备进行改装升级,并建设智能制造体系,升级后的检测实验室属国内顶尖,其生产的精密仪器可达军用级别。该年,安普利创造产值8.3亿,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高达25%。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在3%-5%之间,安普利的产值或许不能跟世界级的大公司比,但研发投入占比放眼全球绝对是少数。


回望疫情三年,那种黑云压城的紧迫感,魏超至今心有余悸。拨云见日,厂外人们的生活恢复往日平静,厂内魏超和他的研发团队还不能停下来。“三年来,想的是国家,想的是把这场仗打完,现在要想想怎在后疫情时代么让企业更好地走下去了。” 


二十五年前,为了追赶国外的科学技术,医疗工作者魏超选择下海;二十五年后,中国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交出令人赞叹的成绩,证明我们国家的科技实力已然焕新貌,这位低调的科研工作者信心十足,决定带着他的企业“出海”了。

责任编辑:陈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