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能在土地上变成亿万人民的口粮。育种人的身份很普通,却有人愿几十年如一日的在田野研究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他,就是绥宁县的杂交水稻育种人黄日伟。


1957年,黄日伟出生在湖南省绥宁县李熙桥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家境贫困,少儿时代,经常挨饿受冻,他小学毕业就成了农民,那时的梦想就是提高粮食产量,每天都能吃饱饭。


黄日伟在试验田观察稻穗颗粒生长情况


1976年冬,黄日伟带着提高产量的梦想,跟随学习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大军,日夜兼程,到达祖国的宝岛-海南,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老师创建的杂交水稻育种基地学习育种技术。他在基地学习实践的2个冬季里,十分珍惜学习机会,每次袁隆平老师在课堂上讲课,或田间地头传授育种技术,他都非常认真的听、记、学,为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学以致用,他经常冒着烈日酷暑在田间辛劳勤作,晚上挑灯夜读,如饥似渴的学习基础理论知识、钻研杂交育种技术,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身边的老师和同学,通过他的努力与执着,最终掌握了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黄日伟和团队在广西推广杂交水稻制种技术(右一)


从海南岛学成回绥后,黄日伟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好,被绥宁县刚组建的县育种队破格吸收为县杂交水稻育种队队员,在县育种队工作期间,他先后担任寨市镇西河村,武阳镇三房村、连塘村、枫香乡太平村的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员。在他的精心组织和精良技术指导下,1978年至1981年,寨市镇西河村、武阳镇三房村的试验田亩产突破280斤大关,均由亩产150斤提高到270多斤以上,几个村的杂交育种工作局面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参加杂交育种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育种面积、年均产量更是取得了明显成效,个人先后被邵阳地区农业局颁发秋季繁殖高产奖,获得了共青团湖南省委、湖南省科委的联合表彰。1988年至1989年,黄日伟承接了袁隆平科研团队的“安农S光敏核育性转化观察”科研任务,两年里,他在枫香乡育种基地日夜忙于水稻的培养、观察、记录,数据分析、筛选,技术的改进、比较,获得了大量富有价值的一手资料,为两系育种技术做出了积极贡献。


黄日伟在试验田观察水稻分枝情况


2009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爆发,绥宁县水稻大面积减产,黄日伟心急如焚,立即深入黑条矮缩病害的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查,分析病害原因,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黑条矮缩病”灾害的防治方法,并在华南水稻产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得到业内相关专家学者的充分认可和广大农民朋友的普遍称赞,个人的相关技术成果和论文先后两次在《中国稻米》刊发,一次被《农业生物技术〈美中〉》全英文版期刊录用。2016年,黄日伟开始对再生稻的生产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实验,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和试验验证,终于成功地筛选出“中浙优10号”隆两优华占、中浙优1号等品种,2017年再生稻试验亩产达到816斤,2018提高到亩产910斤干谷。


黄日伟凭着自己对制种研究的热爱、执着和努力,四十年如一日在杂交水稻育种和推广这个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耕耘,默默地奉献,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民的粮食增产增收,做出了贡献,也普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华章。(通讯员 梁厚连 唐芳艳)


责任编辑:白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