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挽月书作“畔”,有诗有景人人赞。


治理有效促和谐,美好生活更灿烂。


江西省龙南市桃江乡是蔬菜之乡,山歌之乡,文化之乡。走进有诗有景的桃江窑头“西江畔”,闻到的是鸟语花香的馨香味,听到的是浓厚的朗朗读书声,看到的是日新月异的新容颜,品到的是可口香甜的美味客家美食。


“西江畔”位于秀美的桃江河畔,桃江又名西江,故而得名“西江畔”。此屋场原名鸡场下,这里的人们勤耕苦读,传承着许多优美动人的故事……



昔日淳朴情,今朝展新姿


我们无法逃避现实生活中那些无常的发生,但是,不要为一时的挫折而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唤醒心灵深处的热情,把人生过得更积极、更充实一些,让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淹灭了龙南县城及桃江河畔周边的村组。公社化生产队时期,站在温饱线上的人们,看着自己家的房屋倒塌,心疼。但是,生活还得继续,勤劳朴实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


灾难摧毁不了这群人的意志,而使这群人变得更加坚强。通过两三年努力,成排成幢瓦房土楼掩隐在山脚下片片竹林丛中,苍茫而古朴。居室依山傍水而筑,小桥流水,恬静柔美,端庄厚重。建筑植被丰富,自然色调丰富多彩,建筑物多采用天然原色,粉墙黛瓦,幽雅而自然。


遵循自然山水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水声、鸟声、书声汇成美妙的音乐声。成了人们向往的游玩好去处。


鸡场下,大伙听起来很别扭,当时窑头大队就用了一个简单的名字“窑头一队”。


窑头一队,曾、李、黄、廖、巫五姓人的新居地。当时,人们习惯说:“五姓杂人,肯定不行。”但实际是错的,这里是“五姓杂人,有义有情。”团结友爱的窑头一队人们,以做竹器为谋生,精湛刀法做“文章”,毫厘竹丝绣“乾坤”。他们白天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每家每户都在煤油灯下做竹器,夜深人静的深夜,家家户户都能听到“滴滴达达”做竹器的美妙声音。灶捞、甑闭、角箩、箥箕、米筛、蒸笼、粪箕等等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每逢龙南城圩日,卖竹器的地摊上,看上去十有八九都是窑头人。这一幕,犹如一首歌:竹器精品在窑头,学好手艺不用愁,灶捞甑闭名天下,一根竹子生计谋。


良言一句三冬暖。良言好比南风,粗语就像北风。愚者认为做事用粗暴的语言才能成功,而智者以婉转的语言,就能把事情处理得圆满。良言写意人生,狂风吹散情谊。窑头一队善良的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恶语伤人,户与户之间,就算闹别扭了,通过旁人相劝,马上和好。特别是在做喜事的场合,谁家办喜事,这里的人们都会主动帮忙,那怕是昨天吵过架,都会把往事忘记。请客的风俗是用“上四下五”:即:捶鱼、肝肺、珍珠、赢鱼、赢肉、芹菜、青菜、炸鱼、正肉,大伙喜欢把“上四下五”称作“九大碗”。当时有句俗语:“食了九大碗,闲事要少管。”慢慢地就有了“九大碗里促和谐”的说法。


西江畔淳朴的人们,自古至今,有着良好的家风家教,勤耕苦读,自强不息。这里当领导的,当老板的,各种人才层出不穷。



忆青葱岁月,看青春飞扬


龙师岁月展芳华,激情燃烧献国家,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龙南师范,大家喜欢称为“龙师”,而“龙”与“狮”在传统文化中都被视为吉祥的瑞兽,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舞龙舞狮表演是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幸福安康的追求。人们看到舞龙舞狮表演时,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祥瑞气氛,从而激发内心的喜悦和祝福。在舞龙舞狮表演中,狮子常常与其他猛兽搏斗,传达了勇往直前、不畏强敌的精神。这种寓意不仅让人们欣赏舞龙舞狮表演,也激发了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敬仰。而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代表着华夏儿女的精神面貌。


江西省龙南师范学校,于1934年6月14日在赣州龙南挂牌成立。学校地址位于客家摇篮、世界钨都、稀土王国、风水发源地的赣州龙南。龙南师范迄今已经成立90周年,培养了大量人才,主要培养中小学教师,本着制度与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思想,凭借美丽的校园环境,舒适的住宿条件和师资力量,已成为江西评价好的学校之一。


新时代大潮,每一段航程都激发着梦想与奋斗。书苑,历来都是聚水而得灵气。桃江河畔的学子们,伴水而读,书声显得更加朗朗。


寻踏龙师足迹,逐梦诗和远方。走进西江畔龙师芳华打卡地,能看到龙南师范的真实写照。当你看到龙师黑板报,同学录,一个个相拥的片段,一声声离别的叮咛,一段段流淌的真情……所处的那个时代,有真情、有感动。


为传承“九大碗”里促和谐这一优良传统,西江畔农家乐直接命名为“龙师食堂”。大家走进食堂,第一感觉就会想起老师的教诲,勤俭节约,不能浪费。食堂的包厢用“美术社”,“音乐社”,“书法社”等等为名。来这里吃饭的顾客不但能品尝到美味佳肴,还能学到很多文化知识,是教育孩子的最佳去处。


即使匆匆赶路,也不应忘了停下脚步,去触摸那温暖的情感。五湖四海的学子们来到这里能找回“重上一堂课”,“吃一次食堂饭”,“干一场农活”,“来一次聚会”的感觉。在这里能找回重温当年的学习生活,勾起一代人对龙师芳华的美好回忆。


传承客家文化,品味客家之韵。“西江畔”占地500余亩,总投资1460万元,采取政府投资、社会资本投入和村集体入股的形式,将周边土地和房屋流转打造,变区位优势为发展优势。


“一丈青竹一丈线,一点猩红碧水间。”西江畔的垂钓体验是画、是境界、是追求……古人临水而居是生活,美太公钓鱼是政治;庄子钓鱼是自由。


现代人钓鱼,是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减压的一种娱乐。每当有烦心事,唯有钓鱼,自成一趣,坐在鱼塘边,看见那片山水时,一切就消失在那浩淼烟波中。诗曰:垂钓心静如写字,移除浮躁学真知;手把竹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塘池。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口密度增大,人们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加上噪音污染等,严重影响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走进西江畔农耕乐园,优美的环境,可体会农家生活,感受乡村田野宁静、清新的空气,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


“我在窑头有块田”。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改变,形成了对休闲农业的强烈需求,将体验幽静的田园生活以及纯朴的民风作为追求。西江畔可供城市居民一块田,带着小孩自种自摘各种蔬菜,田园摄影。教育孩子自己动手,从小养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登山赏花踏青,站在西江畔边上的顶峰“旗岭”,远眺崇山峻岭,山野连绵,柳树,松树,柏树,河边的竹林,构成层层叠叠的绿,小径盘旋其中,麦积山犹如龙头,而四面郁郁葱葱的青山就像龙身和龙尾向远方摆动,远处的山被吹散的云蒙住了脸庞,与天连成一片。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跌宕多姿的山水画“桃畔水烟云”。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随着经济的不断推进,各方面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各种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物质条件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物质享受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在追求物质生话的同时,桃江乡始终关注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



西江畔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桃江乡以党建为引领,建没集垂钓休闲、农业观光、采摘体验、娱乐餐饮、登山健步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振兴点。打造以田园采摘、食材自摘、自助厨房为主的田园风情体验游,以趣味互动、家庭农场、山歌传唱为主的亲子研学体验游,培育“节庆+赛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复合型乡村近郊游品牌,充分展示桃江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探索走出一条“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文/图 刘弼德)


责任编辑:尹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