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西省吉安市的安福县钱山乡芝桥村,有一位美丽的农妇刘再荣,她25岁时嫁给了下身瘫痪的军人彭小保,如今42年过去了,她不辞辛苦,无怨无悔,细心照料特残军人彭小保的事迹感动着乡邻,获评全国“五好家庭”“江西好人”“吉安市道德模范”“吉安好人”等多项荣誉。



“既然选择了他,那就是一辈子。”1978年,彭小保经人介绍认识了刘再荣,很快他们便坠入爱河,按照当地习俗订了婚。同年冬天,彭小保应征入伍。“当时送他入伍的时候,全家人都当成骄傲!”回想起当时送兵的过程,刘再荣仍不由流露着笑容。部队几年,彭小保踏实能干、冲锋在前,深得领导战友赞誉。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80年7月,连队在安徽省某县基地修建坑道工程时,突发土块崩塌,当场砸伤了正在施工的彭小保,连队迅速联系医院进行了全力抢救,诊断结论为“腰压缩性骨折,右腰1、2、3横断性骨折,两下肢瘫痪,大小便不能自控”,属于“特级伤残”。彭小保的命是保住了,但从此再也不能站立起来。订婚不久,就面临晴天霹雳的消息,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沉重的打击。面对不幸,当时很多人不免劝她“现在男方这副样子,你还有一辈子要走呢,干脆散了吧。”然而,每次刘再荣每次都是坚定地摇了摇头,在一年多的治疗期结束后,她来到部队,主动接彭小保回家治疗休养。1982年,刘再荣不顾许多人的规劝,毅然与彭小保办理了结婚手续,那一年她才25岁。结婚的时候她笑着说“这是我丈夫,以前他是我的骄傲,现在也是!”



“日子再苦再难,咬咬牙不都过来了。”婚后不久,刘再荣生育一子,不幸的家里添加了喜庆氛围,但她肩上的担子更沉了,从此她不仅要照顾瘫痪的丈夫,还要照顾年幼的小孩,年轻的刘再荣从此成了这个家的支柱。种地、洗衣、做饭、带孩子、侍候丈夫,她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一样。她不仅白天要忙于农活,回到家后,她还要给丈夫熬汤送药,端盆接尿。只要天气晴朗,刘再荣就推着丈夫到户外呼吸新鲜空气,从不叫苦。为了方便护理治疗,她自己看书学习,在医生指导下掌握了按摩理疗、打针换药、测体温、量血压等医疗技能。即使日子过得再苦,刘再荣从没抱怨过,她总是笑着说道:“谁叫我是他妻子呢。”42年如一日,刘再荣为这个家倾注了全部的爱心。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丈夫的身上没长过褥疮,精神状态也很好,回想起这些年,丈夫忍不住红了眼眶,“这些年多亏了她,不但要照顾我和孩子,还要照顾我父母,真是苦了她了。”



“夫妻就像一双鞋,少一只难走,丢一只不行。”20世纪80年代,刘再荣的家公在国营单位退休,按照当时的政策,家人可以“顶班”参加工作。出于对儿媳的感激,公公决定让刘再荣“顶班”在本乡参加工作,丈夫也支持她去。这是人生命运的一大转折,千载难逢的机会。但刘再荣考虑:她出去工作了,照顾丈夫的时间就少了,请别人照顾又不放心,年幼的孩子也需要照顾。最终,她决定放弃“顶班”,把指标让给彭小保的妹妹,从而失去了当时的“铁饭碗”。


如今,刘再荣每一天最平常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帮助丈夫大小便和饮食。每天早上5时许,刘再荣就起床先帮丈夫擦洗一遍,每天至少要擦洗三次。正因为她的用心,卧床这么多年的彭小保皮肤都没有溃烂过。每天变着法子给丈夫做饭,头天都会问好他想吃的饭菜,为了让丈夫尽可能地摄入营养,刘再荣平时就从医生、书本、电视等多个渠道,了解病人的科学饮食。


四十二年如一日不离不弃爱的坚守,让刘再荣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额头的皱纹、头顶的白发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但她仍坦然而淡定地接受这一切。说是丈夫教会了自己学会珍惜,“人生已经过了一大半了,后面还有多少年呢?每一天都是最好的一天!”(文/图 江卫平 黄菲)


责任编辑:尹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