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落山村远俗纷,柴关静掩日初曛。”走进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宽田乡龙泉村,映入眼帘的是整齐有序的蔬菜大棚;是平坦宽阔的柏油路;是生机勃勃的稻田;是淳朴热情的文明乡风……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都是近年来乡村振兴的真实写照。几年前的龙泉村,可不是如今这样。


宽田乡龙泉村曾经是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村庄环境脏乱差时常可见,房前屋后的荒田可见一斑,泥泞窄小的道路苦不堪言……。为了改变现状,在乡党委的指导下,驻片领导带领龙泉村“两委”班子有力有序开展整顿提升工作,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整治不良风气,党员干部齐上阵,带领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12.8万元增长到2023年的50余万元。


创新方法治“弱”,实现堡垒“强”。昔日龙泉村党组织凝聚力不强,各种规章制度不够完善,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不高,党员干部服务群众意识淡薄。换届选任的年轻村书记积极主动带领党组织创新开展支部党员双承诺和党员分类管理和党性体检。推出党员政治驾照“十二分制”管理措施,参考驾照管理,对违规违纪、无故不参与党日活动、不及时缴纳党费等情形予以扣分,对因表现优秀受到上级表彰、参与志愿服务、参与公益捐款等情形予以加分,以“政治驾照”积分管理作为党员的“成绩单”并对外公示,营造党员互相“比成绩”的“攀比”之风,充分调动了党员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高了党员大会、党日活动等制度的规范化,党员的身影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为21名在家的无职党员设岗定责,36名党员公开承诺。选出一批讲政治、有能力、肯担当的“领头雁”成立2支党员先锋队,时刻冲锋在重点工作一线。创新开展“凝星聚力”村干部考核机制,以星级评定作为村干部履职尽职的“成绩单”,推动村班子由散漫的“旧班子”向团结的“新班子”转变。


支部带头治“穷”,实现经济“强”。龙泉村原来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且发展模式单一,年轻的村书记刘称生响应号召回村担任村党组织书记。一是主动带头创业。受到中央七台《致富经》栏目的启发,成功在大棚中种出了赤松茸和竹荪,引进江西千菌万菇有限公司在龙泉村建立种植基地,让32名农户参与到菌菇的大规模种养中,目前菌菇养殖已经成为龙泉村民的“致富经”,每亩每年可达8000元的收益,每月为种植户平均增收1000元以上。二是团结班子共进。村里争取上级帮扶政策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探索“党支部+基地+农户”的管理模式,由支部领头包棚,党员干部带头经营,带动更多的群众参与到大棚蔬菜的发展。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充分利用梾木果母树林所在地的优势,主动联系企业,以高价收购村民采摘的梾木果,让群众“靠树吃树”,使以往的“碍眼树”成为如今的“致富树”。三是争取上级支持。为进一步提高农户农业产业技术水平,挂点县领导和乡党委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为本土人才提供学习的平台与技术支持。目前,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300亩,受益群众有1200余人,农业产业的“土专家、田秀才”达20余人,致富带头人队伍实现了从原来的零星几人到现在“遍地开花”的转变。


解决矛盾治“乱”,实现治理“强”。针对龙泉村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乡风民情较为复杂、村容村貌脏乱差的难题。村“两委”班子创新工作方法,推动乡村治理上新台阶。一是推行“支部+社会治理”模式。有效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将村里德高望重老人、退休干部、红军后代、新乡贤等吸收为村理事会成员,建立“宽田老师傅”和“赣事好商量”2支民间调解队伍,共协助村“两委”调解矛盾纠纷75次。二是创建“支部+网格”平台。聚焦网格化服务,以网格员主动入户服务为主要形式,把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有机结合起来,推广“有问题找网格员,找网格员没问题”的基层治理新模式,真正实现“人到格中去、事在网中办、服务全覆盖”,把党的工作触角延伸到村里的每一个角落。三是坚持“党风带民风”。整合资源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建设,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评选一批“好媳妇”“好婆婆”“五好文明家庭”等,文明乡风持续向好。


现如今,龙泉村不仅摘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更是收获了焕然一新的村容村貌、日新月异的产业发展、旗帜鲜明的党员队伍以及群众鼓起的腰包和笑脸。(文/谭莹)


责任编辑:尹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