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读书如此,育人如此,人生亦如此。


启蒙引路——触阅读之美


与书结缘,是牙牙学语时,父母握手教念的《唐诗三百首》,那时只知“窗前明月光”,何懂李白的思乡之情。孩童时,睡梦里都是美好的经典童话。年少读历史故事,赞叹诸葛亮的“智”,敬佩岳飞的“忠”。酷爱诗词的我,时而浅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时而高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着徐志摩撑一支长蒿向更青处漫溯,跟随李清照在藕花丛中争渡。


拔节成长——攀阅读之梯


走出一扇门,踏入另一扇门,便是初踏讲台的我与“象牙塔”链接的真实写照。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


十五年前,苏霍姆林斯基让我明白“圣洁瑰丽的师道精神,是一种对孩子的不染一丝尘埃的博大的爱”。彼时挑灯夜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其“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至今闪耀,指引我关注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让每个孩子都有出彩的机会。


再回首做班主任的那些年,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这得益于借鉴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当中的做法。班上 45位学生,人人是干部,个个有责任。我依葫芦画瓢,在“科学管理班级、班级文化建设、后进生转化”等方面收获了不少经验。


师生共舞——享阅读之趣


创办筑梦文学社后,我常读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书中道:“教育犹如人类自古有之的一种舞蹈,老师和学生历来就是这场舞蹈中不可或缺的舞伴,这是一种代代相传、两全其美的舞蹈”。筑梦文学社就是巨大的“舞池”。每周师生一同阅读文学著作,摘抄好词佳句,分享阅读感悟。世界读书日,学校举办诗歌朗诵比赛,亲子阅读活动,开设图书“跳蚤市场”等。每季度师生一同外出采风,我们带领孩子们赏花香、登高塔、做公益、绘梦想,去阅读祖国山川这本不卷收的“书”。


教学“共舞”,关键在课堂。这点我感触颇深。一次日常巡课查课,发现五(1)班掌声雷动,气氛热烈,我不禁被吸引了过去。原来是同学们读完《水浒传》后,在进行整本书阅读分享,为此特别设立了“英雄榜单评选”活动。学生摩拳擦掌,似利箭般飞奔讲台,以演讲的方式给书中的宋江、武松等英雄人物拉票,老师再认真点评每一位学生的“偶像”。书籍是媒介,演讲是展示,点评是互动,这样的课着实有趣!


答疑解惑——借阅读之力


书籍也可以是问诊教学的“医生”。近年来,我校在实施“习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在陷入迷惘之时,是管建刚所著《家常课问诊》为我答疑解惑,令我重拾信心。改革和教育都是慢艺术,需要魄力和毅力,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具象化呈现,他将教学改革中所有的“坑”罗列出来,只为引领“大部队”加速向前。后来,《家常课问诊》也成为了学校共读书目之一。我抚摸书中那些朴实却滚烫的文字,一种呼应和共情油然而生。作者走过我当下正在走的路,吹过我昨夜吹过的风。《礼记·学记》中有云:“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作为教师,我们要游刃有余地适应现代教育的飞速发展,必须持续充电,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地读专业书籍,必须在大量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与总结。


滋养身心——修阅读之行


每一次阅读,都是一场精神邂逅。随着年龄增长,我接触到了更多的书籍。读《简爱》《边城》《王阳明》,也读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祖国高于一切》。卡耐基、三毛、林徽因、铁凝、陈行甲、迟子建等名字常萦绕耳边。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闲暇之余,我喜欢有仪式感地阅读。坐在书架旁,沐浴阳光下,一杯浓茶或咖啡,就着花香,捧上书本“饱餐一顿”。人到中年,宁静淡泊。这时候阅读成为一剂良药,游目骋怀,治愈身心。阅读让人拥有“人间至味是清欢”的豁达超然。董宇辉曾说:“读书是为了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让你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拥有处变不惊的内心。让你在未来,能独自度过那些漫长幽暗的岁月,而不怨天尤人。”


读书是一场完美的修行,书中未必有黄金屋,但一定有更好的自己,我在读书中提升文化底蕴,在读书中积累教育教学诀窍,在读书中净化心灵。书,会是我人生旅途中永远的伴侣。


让我们及早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主动读、坚持读,带着学生和身边的人一起读,潺潺小溪,终将汇入思想的大河。(文/赣州市南康区龙回祖炎小学副校长 卓秀清)


责任编辑:尹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