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又是一个水患频繁的国家。从“洪水猛兽”,到“人定胜天”,再到“天人合一”“人水和谐”,中国共产党深谙治水与兴国安邦的关系,始终把水利工作摆在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位置,领导中国人民谱写了改造山河、治水兴水的壮丽史诗。党领导下的治水历史是党光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中央苏区时期,党领导下的水利工作有其特定背景、时代特色,书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水利建设的先河,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伟大预演,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新征程上,我们要在鉴往知来中领悟、在赓续传承中践行、在勇毅前行中坚定“水利是农业的命脉”重要论断,就是要坚守水利初心使命,弘扬苏区水利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加快推动新时代江西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


红色印迹:党和国家的水利事业从这里起步


善治国者,必先治水。中国共产党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治水不辍的优良传统,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建设,把兴修水利作为强国惠民的头等大事。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以毛委员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创建中央苏区的伟大实践中,高度关注和重视着水利的作用,带领广大军民修塘筑坝、车水抗旱、挖井解困、保护水土,开展了一系列水利建设工作,成为了“四个源头”,即新中国水利机构、水利命脉论、水利精神、干部好作风的源头,开创了“六个第一”,即成立了第一个水利政府机构——山林水利局、作出了第一个水利著名论断——毛委员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建设了第一处农村饮水工程——瑞金红井、开展了第一次水土保持工作——兴国“走沙山”治理、修建了第一座农田灌溉工程——瑞金东华陂、提出了第一个水利施工标准——堤高4米、底宽7米、顶宽3米的河堤修筑标准,创造了“三天一口塘,十天一座陂,半月万米渠”的苏区水利速度,标志着党和国家的水利事业从这里开启,宣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民生水利的初心使命,为新中国水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水利起步,命脉立论。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宣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在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下设了山林水利局,负责管理全国水利,如陂、河堤、池塘等水利的修筑与开发,水车的修理和添置,山林的种植培养、保护与开垦等等。山林水利局成为党史上设立的第一个专门管理开发山林水利资源的行政机构。中央苏区在广泛深入开展经济建设运动时,毛委员深刻认识到水利的重要性,在《兴国调查》中指出了水土流失等问题,要求修好山塘与河堤。他还在《长冈乡调查》中明确提出应设置水利机构。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34年1月,毛委员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在《我们的经济政策》部分中全面阐述了开展苏区水利建设的重大意义,作出了第一个水利著名论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水利建设的一条基本政策和纲领。


依法治水,兴修水利。为了更好地指导统一各苏区的水利建设工作,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出台了《为发展水利》《山林保护条例》《怎样分配水利》等一系列法律和条例。苏区的水利立法,有力促进了水利和农业的发展。中央苏区时期注重全面布局水利建设,在制定各项水利政策的同时,还积极组织和动员群众兴修水利。根据毛委员的指示要求,中央土地人民委员部对苏区水利建设作出了总体部署并提出要求,促使党、政、群三方面全部动员起来,在整个苏区内掀起了兴修水利的热潮。各地方党组织组织农民成立劳动互助社,进行开荒和兴修水利。苏区民歌《提早春耕歌》就特别提到水利的重要性。中华苏维埃各级山林水利管理机构建立后,充分发挥了水利管理职能作用,大力开展兴修水利运动,修复水利工程10890处,兴建水利工程892处。毛委员亲自带领区、乡苏维埃政府干部,勘山察水寻找水源,修筑水陂水圳,开挖水井。苏区干部身体力行,带动广大军民开渠筑坝,打井抗旱,车水润田,解决了许多水利问题,使苏区农业连年丰收,保证了苏区军民的生活,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23年1月,瑞金东华陂、红井被列为水利部公布的117项“人民治水·百年功绩”治水工程项目名单第一、二位,瑞金红井入选全国第五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也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保障。90年前,毛委员在中央苏区提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著名论断,至今依然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指导、政策价值和现实意义。


感恩奋进:续写赣南革命老区水利事业新荣光改天换地,阔步征途。


水利不但是农业的命脉,而且关系着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关系着人民的安危与福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统一组织下,对大江大河及其他主要河流编制了综合治理规划,组织人民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治理黄河、淮河,实施南水北调、修筑三峡大坝,水利事业走向全面发展。水利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新中国成立以来,赣南人民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建设了上犹江电站、宁都团结水库、兴国长岗水库等防汛保灌“重器”。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水利摆到了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首位,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人民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大办水利,先后兴建成了南河电站、龙潭电站、峡山电站等一批促工惠农水利水电工程,组织群众持续开展水士流失的综合治理工作,改变了“兴国要亡国,宁都要迁都”的旧状,让山河旧貌换新颜,赣南苏区成为旱涝保收的沃土良园。


春风化雨,感恩奋进。赣南苏区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特殊重要地位。近年来,赣南人民全力推进安全、民生、生态水利建设,建成了2200多公里堤防、章江大型灌区和太湖水库、洋前坝水库、茶坑水库等一批保供水保灌溉中型水库,保障了人民安居乐业。兴建了3800多座农村供水工程,650多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得到基本解决,提前一年完成水利脱贫任务。造福人民,硕果累累,水利事业步入了快速发展轨道。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的指引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水利建设正抢抓机遇、谋划未来,擂响了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鼓,在迈向新征程中奋力描绘新时代赣南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在过去的一年,赣州市水利局聚焦市委“三大战略、八大行动”,以打好水利“五大攻坚战”为主抓手,加快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赣州市紧抓机遇,获批全省首批水网先行市,谋划并建设了总投资42亿多元的梅江大型灌区,开启了赣南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序幕,紧随而来的平江灌区、桃江灌区、极富水库将陆续登场。由于项目前期扎实,去年赣州市一大批项目获取特别国债55.6亿元,占全省30%。承办全国水文化建设座谈会并作典型发言,先后在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2023年年会暨学术交流会、全省水利工作会、全省水利建设与管理现场推进会、全省农村水利水电工作会上等省级以上会议上作典型发言。新增创建 3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园、工程),总数达 14个,居全国设区市第一。


担当实干:走好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之路


苏区时期,党和苏维埃政府为保障农业丰收、发展苏区经济、改善军民生活,组织苏区军民开渠打井,修陂筑堰,在兴修水利方面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开展土地革命战争、粉碎国民党军事“围剿”、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宝贵经验。中央苏区水利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水利事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依靠人民办水利、军民团结艰苦创业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


水利千秋,造福八方。赣州市紧抓规划引领,围绕重大水利项目实现新突破目标,绘好规划“一张图”。全面搭建市县水网规划体系,在全国率先启动并印发实施市级水网规划,加快构建市级骨干网;各县(市、区)均已编制完成县级水网规划。全面启动防洪规划修编,加快《赣州市城市防洪总体规划》《赣州中心城区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初步完成县级城市防洪规划修编,建立完善“1+1+N”城市防洪规划体系,基本完成梅江、平江、桃江等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规划布局3个枢纽、18座大型水库、5个大型现代化灌区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其中梅江、平江灌区,营口水库,茅店、极富、寒信枢纽等6个重大水利项目纳入国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规划、《“十四五”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总投资约730亿元,数量、规模居全省第一。同时,坚持“一手抓前期、一手抓落地”,落实“一个重大项目一个方案一个专班”。总投资42.29亿元的梅江灌区从项目谋划到完成前期工作仅20个月,于2022年11月全面开工建设,创造了全国重大水利项目推进的新速度,已落实资金20多亿元,完成投资13亿元;总投资49.7亿元的平江灌区可研报告已获批复通过,用时仅用14个月,再次刷新纪录,现已获特别国债10亿元,正加速推动项目立项和开工建设;茅店枢纽完成可研报告初稿,营口水库、极富枢纽、茅店枢纽、桃江灌区前期工作正在加速推进。


也是赣州建设全国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攻坚之年。回顾中央苏区党的治水历史,重温毛委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著名论断,总结苏区水利建设基本经验,对于感悟水利初心、进一步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和“大抓落实年”的部署要求具有借鉴作用和重大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开创未来。赣南儿女将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续写新时代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水利事业新荣光,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强有力的水安全保障。(文/图 宋怡萍)


责任编辑:尹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