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龙回祖炎小学全体教师积极推动以学生读、背、写为主的家常课改革,敢想敢干、真改真行,将课改之花以绚丽之姿开遍红星校园。


从主需求出发,积极调研“真学”


南康区龙回祖炎小学地处红土胜地,坐落于龙回镇圩上,占地32亩,是首批赣州市红色教育基地,首批江西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校。近年来,为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下好改革“先手棋”,实现“党建红促教育蓝”,该校教研团队积极开展了两次调研,一次“对内查原因”,重点查制约学校教学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另一次“向外学经验”,重点学如何推行,如何管理的核心技术。


在“线上”感悟改革魅力,每周三晚上8点,相约星期三栏目,组织全体语文教师集中在线上聆听示范课或专家讲座,并撰写学习心得。同时,学校购买了一批管建刚老师出版的《家常课十讲》作为“共读书目”,书中详细记载着他们课程研发历程,教学课例等,教师们在反复研读中汲取前行力量,从中感受到了课改的魅力。在“线下”积极学习经验。该校赴定南县第六小学调研“习课堂”教学模式试行情况。同时,为尽快熟悉阅读和习作这两种课型的教学模式,作为分管领导的卓秀清两次带队赴外省参训。一是受邀赴四川省参加了全国首届习课堂教学研讨观摩会;二是赴海南省参加了全国习课堂高级研训班。


从主渠道入手,多措并举“真干”


课改团队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夯实课改基础。教研处精心制定教学常规管理细则,新增音频备课,课件设置闹钟,创新课堂管理口令,全批全改学习任务单等。提炼并推行“五个一”管理办法,即每月安排一节课堂展示,每月组织一次交流研讨,每月进行一次专题培训,每月举行一次常规检查,每月评选一名课堂之星。


学校在每个年级设置一位蹲点领导负责督促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落实,通过召开“习课堂”教学改革动员会、举行“习课堂”教学模式专题培训、开展专题讲座、组织线上观看教学案例、骨干教师带头上好“习课堂”示范课等方式,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场网格式全方位的专题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老师们了解到习课堂的结构是“读-习-读-习”四大任务。任务一、任务三是读课文、词语、生字、重点句和重点段落;任务二、任务四是当堂作业。每一任务都有“时间管理、口令管理、激励管理”。习课堂的核心是“学生版任务单”,它贯穿课堂始终,是架起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桥梁。


从主阵地发力,落实课堂“真改”


家常课的关键词就是“家”,一个班级就像一个家,彼此熟悉,彼此约定,有规则,有流程。课改核心成员精心挑选了5个班级作为试点,充分利用好课前“先学单”,课中“共学单”,严格按照“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导处组织教师听课、观察课堂,直观地感受“习课堂”的课堂结构,观察师生的状态。教研活动在教研处主任曹惠明的带领下,全体语文教师积极研讨、集思广益,将自己的感受、困惑和担忧大胆提出来讨论,为今后的课改路献言献策。语文中心教研组长毛淑琴说:“以前上公开课备课备花里胡哨,而现在只要认认真真备书本。”教改先锋眭庆玲提出,“习课堂”不同以往的教学,在课堂上老师既要管住嘴,更要迈开腿,少说教,多巡视。


经过近两个月的试行,学生的行为习惯改变有目共睹,上课时每个学生都有书可读、有事可做,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试点班级的学生越来越适应,与老师的配合越来越默契,特别是学困生的改变最大,受益最多。他们有了更多被关注的机会,不再将自己主动打入课堂的“冷宫”,积极性猛涨,这也是“习课堂”的魅力之一,在时间管理、口令管理、激励管理的大框架下,实现了好生差生“一个都不掉队”,碰撞出了精彩的课堂教育火花。


从主方向展望,脚踏实地“真行”


龙回祖炎小学校长洪学艺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的课改长征路才刚刚开始,我们要勇于担当,身先示范,坚定不移朝着既定目标发展目标奋勇前行。”


下一步,该校教研处将结合“家常课·习课堂”教学模式实际推行情况,积极研发新课型、试点新学科。在阅读课型的基础上,新增习作课型,依托“筑梦”文学社,大兴课改之风;在语文学科试行的基础上,新增英语学科,甚至辐射范围扩大至校本教材《红色龙回》,思政教育、红色教育等,找到更多亮点特色“钥匙”,努力开启大教育背景下的时代课改之门。


未来,该校将紧跟管建刚老师课程研发团队的步伐,坚定课改决心,并与定南六小开展系列“习课堂”课改“结对共建”活动,充分发挥好两校各自的优势,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交流研讨活动,研究出更多行之有效的推行办法,共谱“习课堂”课程改革新篇章。(文/卓秀清)


责任编辑:尹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