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赋权增能减负的“组合拳”作用下,基层负担逐渐减少,干部干劲更足,工作质量也得到了提升。但一些地方,“越减越多”的现象却悄然滋生。报表数量减少了,统计表格却多了几页;发文数量减少了,便笺通知却纷至沓来;会议数量减少了,“一会多用”的趋势却开始流行;微信工作群禁止了,其他APP带来的“指尖形式主义”却油然而生了;甚至有些减负的方式是要求基层提供报表,各种督查组接踵而来,统计数字分分合合,“减负”反而成了一种“增负”。


基层减负不能凭借简单的数字减少来衡量基层负担的减轻,减在哪里,怎么减,还需问计于基层。


面基层谈问题。基层干部处在改革发展的第一线,“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越往下人越少事越多,一人多岗、人员混岗,“一个萝卜几个坑”现象较为普遍。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基层干部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最清楚负担在哪里、形式主义发生在哪里,最了解有没有文山会海、繁杂考核、盲目调研,最明白哪些会议不必开、哪些文件不必发、哪些材料不必报。让基层干部谈问题,才能把减负的焦点对准基层干部的“累点”,让减负的重点投向基层干部的“痛点”,真正使减负减到基层干部的心坎里。


请基层来监督。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推进减负的过程中“见招拆招”,各项数字减下来,实际工作量却无法减少,很容易让基层减负陷入“用形式主义做法来解决形式主义问题”的恶性循环,甚至产生形式主义的新“变种”。纵观各地,“有名无实”的减负让基层干部苦不堪言。推动基层减负,要把减负的全过程和各环节置于基层干部的监督之下,防止一些负担改头换面,真正将基层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精力投入为民解难排忧的前线。


让基层做评价。评价一盘菜的味道如何,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顾客。基层工作中的形式主义有没有减轻,基层干部最有评判权。健全上通下达机制,让基层干部有表达心声的机会和渠道。各地各部门应常同基层干部谈心谈话,并健全基层评价机制,将基层干部评价纳入考核,多听听基层干部的反映,多看看基层工作的成效,让基层干部“有话说得出”,让基层工作能够“轻装上阵”。


基层减负,减少的是数量,提高的是效率,消除的是负担,留下的是责任。让基层干部抓好主责主业,这是基层减负的初衷,也是检验减负成效的标尺。党和国家的根基在基层,只有打好根基,才能筑牢党和国家的万丈高楼。(文/永丰县恩江镇人民政府 曾子悦)


责任编辑:尹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