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坚持把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党建工程、民生工程,探索发展“五型”模式(产业带动型、资源盘活型、宅改发展型、乡贤引领型、务工服务型)助推村集体经济发展。2023年全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总收入达到4722.27万元、同比增长5.6%,全县212个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均超15万元,其中34个村收入超30万元,8个村超过50万元。


构建要素保障体系,激发村集体经济发展动能。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书记”工程,从“人、财、策”三方面全力护航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是选优配强组织力量。加强人才培训,推进农村党组织带头人与党员致富带头人双向转化,采取“1+1+N”的帮扶模式(即按照1个村集体经济强村结对帮扶1个村、帮助培养N个致富带头人),优选54名第一书记、165名驻村干部,确保促强扶弱、共同发展。二是整合资金多元投入。统筹发改、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林业、水利、蔬菜等涉农资金纳入“三资”监管范围,用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或与村集体经济相关的产业、基础设施项目,保证每年用于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三是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将村集体经济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村,按照奖励总金额不超过本村年度新增经营性收入部分的20%标准对村干部进行奖励,激发基层干部创新创造活力。


做优“产业带动型”,产业联合夯实发展基础。坚持产业引领,做大产业规模、做强生产主体、做优经营模式,以特色产业链联结集体致富链。一是构建“三化”格局。精选蔬菜、油茶、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定标准、强监管、提质量,推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建设特色规模产业基地146个,富民产业发展面积超100.9万亩,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10个、中华老字号2个、绿色有机地标及名特优新农产品共49个,实现农业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二是培育职业农民。依托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对接乡村振兴学院,建立“1+21+N”联合培训体系,带动全县4万余村民从事蔬菜产业。2023年共培训村(社区)党组织书记243人次、菜农4万余人次,跟踪培养优秀青年人才600余名。三是深化产业联合。推行“经营主体+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推进要素融通、联合发展、农民受益、集体增收,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个。比如,永丰县绿瑶春茶叶产业联合体,以江西绿瑶春白茶开发有限公司为龙头,采取“党建+基地+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公司承租秋江村220亩土地,开展茶叶生产加工服务合作,统一回收各合作方茶叶,实现多方得利。


探索“资源盘活型”,唤醒资产打通转化路径。通过资产运营、资源开发等形式,唤醒农村集体“沉睡”资产资源。一是创新发展土地合作社。鼓励村集体利用国家宅基地制度改革增加的闲置宅基地和林地、荒地等,成立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户以拥有承包经营权的土地入股,由村集体和入社农户合股经营,发展种植养殖、土地租赁、乡村旅游等多种经营方式。比如,瑶田镇梅坑村通过流转盘活130亩闲置土地集中发展黄金茶、高产油茶、黄栀子、光伏发电等产业,2023年村集体资产流转及租赁收入达13.5万元。二是引导建立资本合作社。鼓励村集体以资金或旧厂房等存量资产入股,吸纳智富农场、种养大户和一般农户等闲余资金,成立资本合作社,并以合作社名义向急需资金的种养主体、项目建设等提供资金,以资金获取收益。比如,石马镇东湖村用活上级扶持项目,改造升级废弃鱼塘12亩,村集体采用“出租+项目入股”合作经营方式参与投资,实现村集体经济年增收2万元以上。


创新“宅改发展型”,多题共答释放改革红利。紧盯宅基地资格权管理、跨集体转让等改革试点,找准宅改促村集体经济发展结合点。一是坚持以地增收。探索“四种模式”(集体托管、自主经营、合作开发、组团盘活),发展“五小产业”(小种植、小电商、小农庄、小民宿、小作坊),让群众房前屋后的“一亩三分地”变成茶余饭后的“休息之地”和“创收之所”。全县集中流转腾退土地1130亩,盘活闲置宅基地33.5万平方米,村集体增收达3700万元。比如,佐龙乡杨家坊村打造“轻资产”创业示范区,集中托管闲置农房11栋,引进新余博迅集团以3万元/年租用其中5栋,村集体和村民年增收30余万元。二是坚持以地融资。针对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发展融资难、贷款难问题,创新开发农村“宅抵贷”。积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改革,在全省率先出台《宅基地使用权抵押权实现办法》,农村宅基地抵押贷款突破1亿元,房地价值加速释放,有效缓解了乡村产业融资难问题。


培育“乡贤引领型”,示范带动实现互利共赢。通过建队伍、建机制、建平台等方式,有效整合乡贤资源、释放乡贤潜力,带动乡村发展、集体增收。一是借力乡贤资源。通过外联、内引,聘请3672名乡贤担任乡镇招商顾问,组成村集体经济发展智囊团,引导乡贤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献计出力,激发乡贤在强村富民中的“磁场”效应,增添集体经济发展驱动力。比如,三坊乡下坊村动员30余名新乡贤参与乡村旅游、红色研学开发,精心打造“七彩岩龙湾”品牌,2023年接待各地游客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余万元,带动村民户均增收1万余元。二是邀请乡贤共建。深入开展“新乡贤+”工程,将乡贤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通过招商推介会、洽谈会、“三请三回”等活动,引导乡贤返乡就业创业,变人才资本为增收动能。比如,八江乡高标准打造乡贤馆,广泛开展联络联谊和招商引智活动,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10余人,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


拓展“务工服务型”,利益联结挖掘增收潜力。深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和示范创建,构建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长期稳定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一是搭建务工服务平台。村集体牵头成立劳务合作社,吸收长期在家且有劳动能力的农户,采取“合作社+农户+智富农场(公司)”等形式,投入农业生产、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通过提供种养劳作、产品加工、技术指导、市场营销服务,有效促进村民劳务收入与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双增收”。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和示范创建,建立健全“村集体+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作联营模式,构建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长期稳定利益联结机制,辐射带动农户通过资金、资产、劳动力入股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租金+薪金+股金”叠加受益。三是创新务工服务形式。鼓励村集体主动探索“互联网+农业”的新路径,依托乡村振兴学院提升农民电商新技能,推动农产品销售走上电子商务的“快车道”。比如,石马镇梅田村开通“梅田严选”线上直播间,本土农民化身主播,让红薯粉丝、白莲等土特产“出山”,2023年梅田村集体通过直播带货,增加经营性收入近10万元。(文/钟洋 胡凭)


责任编辑:尹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