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多雨,计划中的春游团结水库,展延到了五月上旬的立夏。水库刚泄洪不久,水位线在240米处,从主坝上眺望,库区内烟波浩渺,宛若明镜。
几个人下了坝,穿好救生衣,上了一艘汽艇。商定好,先去看十号副坝,视天气情况,再决定上不上一两座山岛。库区内,有十七座副坝,三十六座山岛。发动机轰鸣,汽艇驶往西北方向。艇尾,浪花翻卷,水沫飞溅。
空中的乌云,有些低垂。五月的阳光偶尔从云层罅隙间射出,又很快被收进云幕。一群一群燕鸥从头顶矫捷掠过,飞到不远处的小岛边,落下,在水面荡漾游弋。我们以前进过几次库区,曾见到过水上的白鹭、灰鹭、鸿雁、灰雁、蓑衣鹤、绿头鸭、鸳鸯、鸬鹚、䴙䴘、白鹳。见到过岛上的白鹇、锦鸡、竹鸡、绶带、画眉、杜鹃、绣眼、斑鸠、鹧鸪、鸜鹆。但见到燕鸥,还是第一次,且数量如此之多。库区的生态越发好了。
为便于拍照,汽艇缓速而行。远山如黛,近水含烟,几部手机发出细微的咔咔声。
抵近十号副坝时,看见岛岸边有几个人垂钓。库管干部将汽艇悠悠靠过去,将钓鱼者劝走了。钓翁们提起的网袋中,有红鲤、黄尾、䱗条、圆吻鲴,都很肥硕。天沉欲雨,我们没有登坝,上艇返航。途经高坪岛,也没有上去。高坪过去有个林场,几十名工人在岛上经营漆树、茶树、油茶、柑橘,放牛牧羊,饲猪养鸭。因为果茶打药,畜禽排泄,产生很大污染,进入本世纪以后,林场被县里果断撤销了。
这一片水域,是千里赣江最远端,也是最大的源头。
2017年秋,我们上过一次高坪,那时已经要在深草丛中觅路了。岛上种植的果树,全成了疯长的野树,枝杈横生,藤蔓缠绕。林场的厂房宿舍也呈颓败之势,门框绽裂,玻璃破损,一条黑黢黢的破木船,侧着靠在墙上。库区里,曾经兴盛一时的网箱养鱼也取缔了。一水之域的利益,相较于千水之域的利益,显得多么微不足道。爱护生态,保护水源,是千年大计。
高坪岛退到了我们身后。一座座山岛,也退到了我们身后。我们把岛上的浓绿,留在手机图库里,也约略记住了些树名:枫树、荷树、松树、杉树、栗树、楮树、青㭎、杨梅。
在一个港汊中,有两棵大树长在水中,树梢直接云端。问驾艇的师傅,此处水深多少?师傅说,至少也有二十米。这两棵树,应该有四五十米高。它们数十年来,一直在水中屹立。
团结水库破土动工,始于1971年10月。我们先前一直以为,团结水库的名字,打着时代的印记。1966年,县里另一座大型水库动工,取名为“东风水库”(东风水库并没有乘东风而一往无前,一年后就因故下了马)。那时为建筑安名,意识形态味很浓。这次泛舟水库,我们才明白,“团结”二字,自有他的实际意义。库区内,拦截了46条河溪,控制集水面积412平方公里,库面积16.5平方公里,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7公里,总库容1.68亿立方米。库中淹没3个公社计33个生产队耕地5375亩,房屋47445平方米。水库主坝之上各流域,有五百米以上山峰17座,八百米以上山峰16座,千米以上山峰22座,气势恢宏。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无数伟大的人,挽着山峰、森林、溪涧、村庄、田园的臂膀,托举起了这座大(2)型水库。团结,正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精神内涵。
说说水库移民。
坝址动工后,第一批移民从1974年10月开始迁移。1975年8月后,第二批、第三批移民陆续迁移。三次迁移,涉及33个生产队635户,共3082人。这三千余人慨然离开生养之地,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重建家园,落脚谋生。曾经滋养他们的田园、村道、阡陌,还有祖先的坟茔,都将浸没于水中,成为水底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对那些村庄的姓氏族谱进行过探究,发现他们的始迁祖都来自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亦即泛中原地区。落脚于斯,建草寮栖息的年代,都在晋、唐、宋。这些人,是客家摇篮中的“老客”。他们世世代代都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水库移民,有两种安置方法,一是择址建新村,一是投亲靠友。有两组数字:迁到田多劳动力少的地方建新村的,共248户,1285人。投亲靠友的,共395户,1797人。迁居的待遇是:迁移费人平200元;人均耕地1.5亩;移民新开荒地三年不征粮,减免1975年公购粮。我们在志书上看到了当年移民的迁居联:“迁离世居老家,建起乐业新村。”“为建水库离故园,插队落户创新业。”
我们看到的,是胸怀,是风貌。
有两则故事应当记录。
一则是,1974年,主坝填筑心墙时,工程指挥长主张基坑内不作围堰,直接用粘土回填,认为省工省时。工程技术人员坚决反对,坚持基坑内做小围堰截水,将水排干,再进行回填,以确保工程质量。双方言辞激烈,互不相让。工地按指挥长指示施工,技术人员忿然,集体提出辞呈,撤离工地。上级经过询问调查,果断决定清基返工,重修围堰,填筑堤基心墙。
另则是,1975年8月,河南驻马店大水,造成特大损失。长江流域规划办受水电部委托,会同江西省水电局复核团结水库设计,按“河南型暴雨”的保安要求,对五项枢纽建筑方案进行修改,以“千年一遇加二成”的洪水为假设目标,将主坝、副坝、非常溢洪道加高2米。起调水位由241米提高到242米。副坝由原设计10座,增加为17座。
极为要紧的,是绝不允许留下丝毫隐患,再大的洪水,水库也要稳如泰山,生灵也能安之若素。
水库是1979年竣工的,历时8年,打的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持久战。统计数据说,八年里,共动用民工18.6万人次,其中短期民工17.1万人次,长期民工1.5万人次。
短期民工从全县各公社抽调。每年秋冬季节,民工们便挑着被席,跋涉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络绎不绝开往工地。民工们分布在各个坝址,开山炸石,挖基运土,筑堤打夯。这是一种大兵团作战方式,高峰时期,光主坝上的民工,就有2万余人,分成三班倒,日夜施工。那时的报道说,各民工团、民工连均带有红旗,插在每个施工地段。工地上,人声鼎沸,机器轰鸣,喇叭高歌。民工推车挑担,往来如潮,热火朝天。报道还说,民工中,老者年逾古稀,少者不过十五。往往是祖孙三代、夫妻、兄弟、姐妹、妯娌同上战场。我想,只有火一般的年代,才能形成火一般的场面,涌现火一般的人。这种向心力和凝聚力,可以诠释什么叫做“团结”。
录一首《工地战报》上的诗:
明月映着江波,
运土人流如梭,
工地三更战犹酣,
通宵万盏灯火。
筑坝夜以继日,
移山劈岭几座,
待到春暖花开时,
渠水伴奏凯歌。
短期民工的工棚,搭建在坝内外的河滩上、山脚下、稻田里,一棚百人,百棚相连,绵延数里,蔚为壮观。那些四面透风的芦席棚、稻草棚、茅竹棚、篾皮棚,挺拔于严霜之下,风雪之中,留在时代的光影里。
最挺拔的,是农民的脊梁。
风大了,雨兜头飘洒下来,汽艇加快了返航速度。一上坝,风停了,雨也住了,库管干部领着我们一行,在坝上浏览新建的文化墙。文化墙上,介绍了团结水库修筑的过程,一幅幅放大的黑白照片,画面虽然不很清晰,但能让人凝心静气,注视半个世纪前宏大的修库场景。
关于水库的现况和前景,库管干部告诉我们,2022至2023年,库区进行了主坝坝基、几座副坝、溢洪道引水渠、非常溢洪道、东西干渠、引水发电系统等七个项目的防渗和加固。除险加固后的水库,将提高正常水位2米,增加有效库容2450万立方米。2022年,水利部启动了梅江灌区枢纽工程建设,总投资42亿元。作为灌区最重要的一环,团结水库在工程竣工后,年供水量可达7545万立方,其中城乡供水量5078万立方,农业灌溉供水量2467万立方。
水安,则民安,国安!
主坝外的堤坡上,绿草茵茵,繁花锦簇。草间,镶嵌着“团结水库”四个字,方正,庄重,壮阔,大气。(罗荣 罗涌生)